如何计算企业所得税的应纳税所得额?
- 直接计算法
- 公式:应纳税所得额 = 收入总额 - 不征税收入 - 免税收入 - 各项扣除 - 允许弥补的以前年度亏损。
- 详细解释
- 收入总额:是企业以货币形式和非货币形式从各种来源取得的收入。包括销售货物收入、提供劳务收入、转让财产收入、股息、红利等权益性投资收益、利息收入、租金收入、特许权使用费收入、接受捐赠收入和其他收入。例如,一家制造企业通过销售产品取得销售收入,提供加工服务取得劳务收入,这些都属于收入总额的范畴。
- 不征税收入:是指从性质和根源上不属于企业营利性活动带来的经济利益、不负有纳税义务并不作为应纳税所得额组成部分的收入。主要包括财政拨款,依法收取并纳入财政管理的行政事业性收费、政府性基金等。比如,企业收到的政府拨付的专项用于技术改造的财政资金,如果符合不征税收入的条件,就不计入应纳税所得额。
- 免税收入:是指属于企业的应税所得但按照税法规定免予征收企业所得税的收入。包括国债利息收入,符合条件的居民企业之间的股息、红利等权益性投资收益等。例如,企业购买国债取得的利息收入免征企业所得税,这部分收入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要予以扣除。
- 各项扣除:是指企业实际发生的与取得收入有关的、合理的支出,包括成本、费用、税金、损失和其他支出。
- 成本:是指企业在生产经营活动中发生的销售成本、销货成本、业务支出以及其他耗费。例如,制造企业的原材料采购成本、生产成本等。
- 费用:包括销售费用、管理费用和财务费用。销售费用如广告费、销售人员工资等;管理费用如办公费、管理人员工资等;财务费用如利息支出等。
- 税金:除企业所得税和允许抵扣的增值税以外的各项税金及其附加。例如,消费税、城市维护建设税、教育费附加等。
- 损失:是指企业在生产经营活动中发生的固定资产和存货的盘亏、毁损、报废损失,转让财产损失,呆账损失,坏账损失,自然灾害等不可抗力因素造成的损失以及其他损失。
- 其他支出:是指除成本、费用、税金、损失外,企业在生产经营活动中发生的与生产经营活动有关的、合理的支出。例如,公益性捐赠支出等,但公益性捐赠支出有扣除限额(年度利润总额 12% 以内的部分,准予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扣除)。
- 允许弥补的以前年度亏损:是指企业依照企业所得税法和本条例的规定将每一纳税年度的收入总额减除不征税收入、免税收入和各项扣除后小于零的数额。企业纳税年度发生的亏损,准予向以后年度结转,用以后年度的所得弥补,但结转年限最长不得超过五年(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型中小企业结转年限最长不得超过十年)。例如,企业某一年度亏损 100 万元,在后续年度有盈利时,可以用盈利来弥补这 100 万元的亏损,减少应纳税所得额。
- 间接计算法
- 公式:应纳税所得额 = 会计利润总额 ± 纳税调整项目金额。
- 详细解释
- 会计利润总额:是指企业依照国家统一会计制度的规定计算的年度会计利润。通过利润表中的营业收入减去营业成本、税金及附加、销售费用、管理费用、财务费用等项目得出。
- 纳税调整项目金额:是指企业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需要对会计利润进行调整的项目金额。包括永久性差异和暂时性差异。
- 永久性差异:是指由于会计制度和税法在计算收益、费用或损失时的口径不同,所产生的税前会计利润与应纳税所得额之间的差异。这种差异在本期发生,不会在以后各期转回。例如,企业支付的税收滞纳金,在会计核算上作为费用支出减少了会计利润,但在税法上不允许扣除,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需要调增。
- 暂时性差异:是指资产或负债的账面价值与其计税基础之间的差额。这种差异会随着时间推移而消除。例如,固定资产折旧方法在会计和税法规定上不同,导致固定资产账面价值和计税基础不同,从而产生暂时性差异。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需要根据暂时性差异的性质(应纳税暂时性差异或可抵扣暂时性差异)进行相应的调整。
2024年12月20日 17:55